下腰痛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吗?
一、科普-骶髂关节炎
临床上有一种腰痛叫骶髂关节炎,其症状类似下背痛,伴随着有晨僵的现象,另外也可能有下肢的放射痛,在影像学报告上可见骶髂关节面发生毛糙异常及骨质增生。典型特点是腰骶部疼痛。
值得深思:
骶髂关节炎的发生原因是什么?
骶髂关节会发生移位吗?
如果是关节炎大多数是因为使用频率过高,骶髂关节具备这种条件吗?
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
骶髂关节
从解剖生理的角度看: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借由肌肉、韧带以及自身的耳状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,是形成骨盆的重要结构。骶骨经过融合之后,形成了一整个坚硬的结构,与髂骨之间形成一个类似耳朵的关节面,彼此之间都有软骨将关节隔开,根据研究室报各,骶髂关节的活动度极小,大约在矢状面上些微移动一度到八度,平均值大约是2-3度,而移动的距离仅仅2-3mm,因此我们将骶髂关节定义为微动关节。此外在骶髂关节的前方有坚韧的钱骶髂关节韧带保护,由骶2-骶4神经根支配,后方有坚韧的后骶髂韧带保护,由腰2-骶2神经根支配,韧带上布满机械性接受器与伤害性接受器,对于牵拉与疼痛非常敏感。
从功能解剖的角度来看:骶髂关节是骨盆其中的一个结构,整个骨盆的设计对人类而言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重装置,只因为女性同胞需要具备怀孕生子的天职,于是在设计上让骶髂关节与耻骨联合形成微动关节,并在怀孕期与分娩期透过激素与荷尔蒙的影响,让骶髂关节与耻骨联合及关节周围的韧带产生鬆弛现象,并加大这两个关节的可动性,一切都是为了分娩的需求,所以此时这两个关节才具备所谓解剖上的移动意义,平时 几乎是无法移动的。
骶髂关节微动的特性,对于骨盆而言具备双重角色:
1,骨盆在行走过程中会产生所谓的骨性节律,也就是在行走的过程中透过骶髂关节的微动,让我们在走路的过程中骶骨与髂骨之间产生互相旋转的移动,让我们人类在走路时呈现一种相对而言节能并有节律的转动,配合上肢的前后摆动获得一个舒适的行走步态.如果失去这个骨性节律,我们的步态就会更趋向于机器人且相当耗能。
2,骶髂关节具备减震与力量传导的功能,由于骶髂关节前后都覆盖着强韧有力的韧带,这是**的天然避震器,透过骶髂关节的引导,我们可以有效地转移身体的力量往髋膝踝关节去减震,再将地面反作用力成功的引导到脊柱去发生能量的吸收,这个力量中枢站的角色十分重要,一旦骨盆偏移歪斜导致骶髂关节失能,或者嵴柱及下肢关节的减震能力弱化,都会加大骶髂关节的工作量,形成骶髂关节功能障碍或炎症出现,治疗相当困难。
骶髂关节炎的病因:
1,原发性骶髂关节炎:源自于肥胖,老化,遗传或软骨本身的病变,形成的退行性病变。
2,继发性骶髂关节炎:由于力学不均,脊椎功能弱化,下肢承重关节损伤,加大骶髂关节的负荷,关节软骨过度磨损,或者产后韧带松弛,骨盆失稳偏移等,都有机会出险骶髂关节的疼痛。
治疗建议:
1:物理治疗:此时对症治疗很重要,透过激光,超短波,TENS,干扰电,超声治疗,都能有效缓解症状;
2:药物治疗:急性期可用止痛药,但不建议长期使用,因为这个疼痛的原因不会因为服药而治疗,痛点封闭也是一个选择,但只限症状缓解;
3:运动治疗:需要做全面的姿势评估,找出身体上对于承重关节功能的薄弱环节。尤其是针对骨盆的正确对位与稳定性评估,比如骨盆前倾,侧倾,或发生旋转错位,这都是致病原因,我们必须清楚明白,骶髂关节几乎不会发生位移错位,除非是产后,所以产后妇女需要提高警觉性,对于产后的下背痛,并不是单纯的腰积劳损或椎间盘鹏出的病变,更多的需要关注骶髂关节鬆弛之后所带来的骨盆失稳问题。
小编总结:骶髂关节炎在临床上可以因为症状而归纳为一种疾病,但是解决手段并不能单从炎症缓解上去处理,由于骶髂关节是身体重量传递枢纽,需要整体考量躯干的相对关系,或许这也是康復医学有趣的地方,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只聚焦疼痛。